刚说小心驶得万年船,就想自己偷奸耍滑,手工裸编辑 /etc/sudoers
文件把sudo权限搞挂了…-_-
仔细瞅了瞅,少加了一个冒号,导致现在进退两难…
刚说小心驶得万年船,就想自己偷奸耍滑,手工裸编辑 /etc/sudoers
文件把sudo权限搞挂了…-_-
仔细瞅了瞅,少加了一个冒号,导致现在进退两难…
网络知识了解的越多,就越胆小;也许,这就是江湖吧;
当配置一台新的Linux服务器并上线时,其实就是将Server暴露到了炮火横飞的战场上,任何的大意都会让其万劫不复;但由于永恒的人性的弱点,我们总是在安全和便利之间摇摆;
本文希望能提供一种最简单的办法,帮助我们抵抗大多数的炮火;
越来越有老年痴呆的倾向,这个命令至少Google过3次了,每次都忘,被自己蠢哭了~~
1
|
|
不要忘了vout_NO,不然会报错”channel not found”
1
|
|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|
|
1
|
|
1
|
|
1 2 |
|
1
|
|
More info in:
https://github.com/bitcoin/bitcoin/tree/master/contrib/init
shell中,多行文本,先按照字母长度排序,相同长度再按照字母序排列;
做了很多次,隔几天就忘,让人绝望:
1
|
|
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见过很多次了,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;今天偶尔在stackoverflow上看到了,记录一下;
在bash shell中,$1
, $2
代表arg1, arg2,比如
1 2 3 |
|
Ethereum的智能合约调试起来很麻烦,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一个方便的类似于console.log()或printf的调用;
一般都是通过Event的方法来打印log;这种办法在写单元测试的时候很麻烦;
目前最接近于官方的手段是构造一个公用的Console库合约,然后链接到主合约里面来用;
https://github.com/trufflesuite/truffle-logger-example
这个PR一直没有Merge到TruffleSuite的新版本中,我们只能先临时手工Copy下代码来Monkey Patch一下;
步骤如下:
1
|
|
1
|
|
1 2 3 4 5 6 7 8 |
|
1
|
|
1 2 3 4 |
|
这个有点标题党了,但实话说许多”高科技”项目也是这种浮夸的宣传手段,且听我慢慢道来;
最近央行将推出数字货币(DCEP)的消息沸沸扬扬,在没有实际用过之前,我无意对其做过多揣测;
不过这个消息激起了我另一方面的兴趣,就是写一写那些在以太坊上面发行的各种山寨Token;
众所周知,自从Ethereum的ERC20、ERC223、ERC721、ERC777等Token合约标准诞生以来,在Ethereum上面发行一种货币的成本低的令人发指,我测算,按照现在的ETH汇率,大概10块人民币就能让你发行一个具有发行、转账、增发、销毁等基本功能的电子货币,如果导入OpenZeppelin程序库,在部署合约的时候多出100块钱左右,就可以拥有一个具有融资上限、拍卖、行权计划和其他更复杂的功能的货币。
先知Andreas M. Antonopoulos 曾经在2014年加拿大关于比特币的听证会上表示,未来的货币发行市场可能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,一个十几岁的屁大小子,用10行代码足以创造最灵活最有信用的货币;借助区块链的技术,一个幼儿园的童星创造的货币,可能比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君王创造的货币用户更多;
虽然比特币发明以来,把它的代码Folk一份,修改两个参数就出来”颠覆世界”的山寨币已经数不胜数,但真正把”造币”这件事情变成无门槛,像吃棒棒糖一样容易的,还是得说以太坊的ERC20的横空出世;
那么,就先让我们体验一下,如何10行代码创造我们自己的棒棒糖币吧~~~
在前面几篇文章中我们评论道:闪电网络是一个丰富的生态,将来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参与其中;目前来看,如何注入足够Inbound Capacity,保持闪电网络有充裕的流动性似乎是个棘手问题;而且不少人攻击这最终会导致比特币运营中心化;
为了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对于闪电网络的原理做了详细的探讨,现在是谈谈社区的一些解决方案的时候了;
我们这篇文章就来探讨为了解决Inbound Capacity问题,目前lightningLab的一个实验项目:
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评论道:闪电网络是一个丰富的生态,将来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参与其中;目前来看,如何注入足够Inbound Capacity,保持闪电网络有充裕的流动性似乎是个棘手问题;而且不少人攻击这最终会导致比特币运营中心化;
为了研究如何解决Inbound Capacity的问题,我们还需要复习并深化闪电网络的一些基础知识;即RSMC 和HTLC;这些基础我们曾在之前的文章中简要介绍过,但只是对网上的资料做了一番整理,人云亦云而已,实在是辜负了闪电网络;
如果把闪电网络比作一支跌宕起伏的乐章,那RSMC和HTLC就是其中最华彩的两个小节,围绕这两个基础技术所衍生的种种细节Tooltips就是其中的伴奏,整个乐章美不胜收。那么,让我们沉下心来仔细体味吧;